|收藏本站

田志强:我就是不想去学校

2015-12-21 16:39:51

田志强,男,今年10岁,家住巫溪县菱角乡凉水村,是东溪村校四年级的学生。在家是个独生子,自小就受娇宠。读一年级时,父母开始外出打工,只有在春节时买些东西回来探望一下,其它时间基本不回家。


强强由他的爷爷和奶奶负责看护。爷爷和奶奶年近半百,是普通的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除了管一管强强的日常起居和饮食,读书学习方面的事一般不过问。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访谈,强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浮出水面”:


1.头脑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有老师督促下的背书、听写、写字等效果总是不错。


2.上课坐不住,好动。不是拿一支笔或小刀在手上玩,就是低着头在桌子底下摆弄着什么。


3.课堂内的作业一拖再拖,家庭作业根本不做。等到要交作业了,就“蒙”——告诉老师说作业落在家里,忘记带了。


4.下课后喜欢跟同学追来跑去,对弹球、皮筋、“捉人”等“玩”兴趣百倍,异常积极。


5.喜欢找借口装病,请假在家,几天不来上学。老师派同学去查看,总能看到他精神抖擞地和邻居的孩子追逐打闹。等老师亲自上门去找的时候,本来在房间里看电视的他就赶紧钻到被窝里躺好装睡;老师问他病好了没,他总说哪儿哪儿还疼,哪儿哪儿还没好,哪儿哪儿不舒服……问得急了,应你一句:“我就是不想读书。”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田志强厌学的原因有:


1.家庭教育几近空白。田志强的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基本上每半年寄一次钱回家时才会通一次电话,除了询问一下“寄来的钱收到了吗”之外,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即便成绩不好,强强稍微“应付”一下就过去了,父母从不深究。


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注意不到,因此强强曾抱怨说:“虽然很想念爸爸妈妈,但好像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毕竟孩子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学习上没有前进的动力,遇到了问题又无处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空白是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2.家校生活的鲜明反差。强强在家是独子,自小就比较受娇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自然的事。爷爷奶奶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在学习上却从不辅导、督促,让其享有充分的自由权。于是,强强在家根本不谈学习,把孩子“贪玩”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在学校里可没那么宽松自由了:每天要完成许多学习任务,要早早到校,要遵守许多严格规范的纪律,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约束和压力。养尊处优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强强有了过强的依赖感,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当他面对着这些上学的“苦”与“累”,感受着“在家”与“在校”的鲜明反差时,自然会选择逃避学校。


3.教育自身的无意识影响。在进一步分析厌学心理成因的时候,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自身无意识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首先,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不能同时考虑像强强这样的特殊情况。遇到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更多地是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另外课堂中“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张嘴”的教学法普遍存在,落后的手段创造出来的索然无味的课堂也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积极的兴趣。


探索矫正厌学心理的对策,要依靠家长、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兼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联系家校,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其次,引导同学,形成学习氛围;第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第四,创设机会,体验成功,选取突破点,积极评价,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终于欣喜地看到强强一步步的成长。现在,强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明显增强了许多。课内作业能及时完成,正确率比较高。家庭作业也有了显著进步,基本上能接受监督,耐心去做。上学期期末成绩达到班级中等水平,在班级同学中的形象也大大改善,同学们也都接受了他。在班级中还形成了一种针对强强的友善、互助、鼓励的良好氛围,所以小伙伴们送他的小名就是“强强”。


“孩子毕竟是孩子,厌学之所以在他心里生根,过错在成人。”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则影响小得多。


作为学校,也要有所作为,要做到“三个一点”: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作为老师,更要明白学生厌学是古来有之的正常现象,因此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善待留守孩子的厌学行为,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帮助他们。只要引导得当,措施对头,一定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厌学的误区,挺直腰杆,沐浴在“乐学”的春风里,走向洒满阳光的成功之路!


原文:田志强:我就是不想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