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古代将士的几个鲜明特质

2016-08-04 08:33:00

历史少不了战争和冲突,也就有了征战沙场、力挽狂澜的将士。将士一词,按我的理解,该分成“将”和“士”两大类。将是军队的统帅,是冲杀在前,给三军以勇气,或者运筹帷幄,给三军以信心的灵魂。将的风威就是军队的风威;将的智慧就是军队的智慧;将的气质就是军队的气质。


将多勇猛,有着极强的气场和感召力。秦始皇时,面对彪悍的匈奴,大将蒙恬统率十万大军,“却匈奴七百余里”,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没有气吞山河的虎威,是绝然做不到的。还有汉武帝时的卫青,他与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人兵分四路进击匈奴,最后只有身先士卒的卫青一路获胜,靠的也是一种势在必得的气势。当然,卫青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外甥,也就是部队的先锋官霍去病。霍率800铁骑孤军深入,斩杀2000多人,令匈奴闻风丧胆,堪称猛将的典范。


若论战功的辉煌,当属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将领陈庆之。他身穿白袍,一马当先,率领7000士卒,进行了一场近乎神话的北伐之旅,不到5个月,便取得大小47战全胜,连下北魏32座城池的骄人战绩,可谓所向披靡。洛阳一带有歌谣唱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虽不能亲见,但也不难想象其白袍快马的威风。


将多豪情,有着舍我其谁的大气魄。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官邸,以表彰其功绩,却被霍去病拒绝,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是那么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祖逖也不逊色,他闻鸡起舞,志在北伐,然而晋元帝却只拨给他一千人的军需物资,连打仗的兵器都没配齐。面对窘状,祖逖仍就豪情万丈,热血衷肠,因为他心中装着大事;岳飞北伐时,立马扬鞭,振臂高呼:“直捣黄龙,与君痛饮。”给一向羸弱的大宋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将多正气,无论身处何地,都表现得大义凛然。明朝抗倭将军俞大猷,有次领兵出海,突遇海风,行船失去航向,漂流数天后,军士们断饮断炊,情绪低落,跪在地上磕头许愿,大叫“海神保佑”。而俞大猷却岿然自若,冲着海风高喊:“我平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所谓大将风度,也就这样了。


将还多智慧和韧劲。战国时,东胡经常南下骚扰,燕国很是头疼,只好送大将秦开去当人质。没想到,秦开此行是一次致命的“潜伏”,在悉数摸清敌情之后,悄然回国,随后率军北进,退敌千里,彻底解除了边患;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壮志未酬身先死,大将姜维继承遗志,九伐中原,尽管最终回天乏力,但这种坚持却十分难能可贵。


将离不开士,士有很多种,与将联系紧密的,就是士卒。将的意志,要依赖士卒的力量去拓展、完成。而不逊大将威风的,则是“为知己者死”的士。他们在某个事件中,或是某个历史关键时期,往往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士有侠有义,往往一诺千金。荆轲刺秦王,佳话传千古,就是为了感念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同样为了义气挥刀而上的,还有专诸和聂政。当然更少不了豫让。


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被赵襄子灭杀后,曾深受智伯“尊宠”的豫让立志为其报仇。为了不让赵襄子认出来,他不惜对自己下狠手,把漆料涂在身上,让皮肤肿烂,还吞热炭让声音变哑,最后整得连妻子都认他不出。其行刺虽未成功,却真正做到了“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着实令人钦佩。(文/路卫兵)


原文:古代将士的几个鲜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