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帝王陵风水妙门:朱元璋揪出龙脉所在

2016-08-11 09:31:41

现代人买房、买地、装饰家居前,都会了解点风水常识趋吉避凶。咱不求大富大贵,可至少,也别让无心之举挡了官运财运不是~


“最先定义“风水”的是晋代郭璞,他在《葬书》中说: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是在说,风水是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历代封建帝王对风水之说、堪舆之术极为重视。作为古代社会制度与封建思想的产物,中国的坛庙建筑与皇家陵寝中有着对风水学的集中体现。


古人“事死如事生”,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择选墓葬地,以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的目的。


风水的基本思想之一是龙脉思想,古代的风水术士遵循“大凡寻龙要寻干”,认为中国的干龙有三条,均起源于号称“山祖”的昆仑山:


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水术,精心卜定自己的陵址:经过“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最终选在南京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迁都北京,选定京北昌平黄土山(后改名“天寿山”)作为皇陵址。这里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妃。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亲自选定,于今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营建孝陵。以孝陵为中心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家陵园,并陆续修建了康熙、乾隆、同治、咸丰四个皇帝的陵寝,即今日所谓清东陵。


同样出于风水原因,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另辟陵址,于今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建造“西陵”。


“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主要出于统治需要,把宇宙天体加以神化。


明清以来,代表封建国家礼制和皇权威严的祭祀建筑,是以天坛、太庙为首的“九坛八庙”,依规设于皇城内外。


为了突出坛庙的神圣、庄严,其造型无论平面或立面,常采用中轴对称手法。


地坛以方形为主要特征,代表大地;两层祭坛,八级台阶,坛面石板数目为八的倍数,都采用偶数以寓意“地”为阴性,与“天”为阳性相对应。


在皇家陵寝宏大的陵区中,有一条通往皇帝陵墓的漫长道路,称为“神道”或“神路”。


在古人的想象中,宇宙分为天界、人间、地府三界,于是,便勾画出了通往幽明两界之路,一条神道把天界、人间、地府连通在一起。


在天坛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也有一条连接两坛长达360米的宽阔大道,名为丹陛桥,也称“神路”。这条路从南至北逐渐升高,给人以通往天宫神殿的感觉。


神道虽仅仅是连通天地的象征,却代表着“天子”所拥有的“交通天地”特权。


在祭祀仪式中,人间帝王也是通过这条神路,一步步迈向神圣的祭坛,向天祷告,与神相通的。


以上内容摘编自《坛庙与陵寝》,有对古代皇家陵园及坛庙建筑风水理念感兴趣朋友,可以翻翻这本书噢~



原文:帝王陵风水妙门:朱元璋揪出龙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