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马谡真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吗

2016-09-05 08:08:28

喜爱三国的人对于马谡肯定不会陌生,他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局面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竟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最终导致诸葛亮大军“进无所据”,最终只能“退军还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诸葛亮北伐一次失败对后面北伐的影响相当大,一方面曹魏从此对蜀汉有了重新的估量,开始重视蜀汉,重新审视蜀汉的实力,毕竟,一战而改变国家命运在当时那是相当有可能的;另一方面打击了蜀汉大军的士气,造成了诸葛亮后面北伐接二连三的失败;三方面是影响了诸葛亮在军中的威信,用人不当、陪植亲信、排除异己从此成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诟病。


当然,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可以归咎于马谡的无能,但根本原因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造成,马谡虽然很早就跟随刘备,但刘备对马谡并不感冒,知道此人不可相信,而且在临终前专门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在临终前专门提及此人,可见刘备多么担心此人。可是,诸葛亮竟然不相信一生戎马倥偬的主公忠告,“犹谓不然”,在刘备死后,将刘备的嘱咐抛在一边,任命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相信马谡,在丁丁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诸葛亮与其兄马良关系特别好,马谡其兄马良与诸葛亮有兄弟之称,同时也深受刘备的重用,在与刘备东征发动的夷陵战役中遇害,时年仅36岁,可谓英年早逝;二是马谡高谈阔论确实能够蛊惑人心。马谡真正的本领不大,但高谈阔论、纸上谈兵特别行,口才特别好,而且“好论军计”。三是诸葛亮要树立威信,必然要用自己的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正是用人之计,虽然刘备留下了赵云、魏延、邓芝、吴壹等大将,但都是刘备的人,诸葛亮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以自己为核心,那就必须用自己的人,马谡被刘备看不起,诸葛亮当然就要用这样的人,更何况,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四是诸葛亮对马谡有过考察。诸葛亮重用马谡其实是经过严格考察的,公元225年,诸葛亮刘率军讨伐雍闿


,用的就是马谡计,在南征时,也是用的马谡谋略,安抚人心,赦免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之乱,收获了人心,而且组织了一支特种军无当飞军。


可是,诸葛亮在用马谡方面错得特别深,因为诸葛亮没有想到平内乱,征蛮夷,那与北伐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马谡之谋用在这些方面还行,但真正面对曹魏大军时,重用马谡那就是一个低级错误。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没有错,但守街亭时,当时还有另外两员大将魏延和吴壹,而且当时也是人心所向,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违背人心,任用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而且叫他守护街亭这样的核心位置。这样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最终在张郃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街亭失守。


事情讲到这里,马谡的最后结局似乎是可想而知,那是必死无疑。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马谡最终被诸葛亮军法处置似乎是一致的观点。然而,在丁丁阅读完《三国志》之后,对于马谡的最后结局似乎有不同的看法,马谡是否真被诸葛亮下令处死还有待商榷。主要疑点有以下三个方面,而且都来自《三国志》,都来自陈寿一家之言。


一是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从这一记载来看,马谡被诸葛亮军法处置,那是无疑,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谡最终因失守街亭而被诸葛亮下令杀死的最直接证据。


二是根据《三国志·蜀书·马良马谡传》的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应该是马谡被投进监狱,最终死在大牢里,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在专门为马谡写的传记里,马谡又是另外一种死法,并未被诸葛亮杀死,而是死在牢中,也就是说马谡最终把牢底坐穿了。


三是《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又是另外一个令我们不能想象的结果:“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段文字似乎与白话无异,其实不需要翻译就很清楚了,马谡在街亭失守之后竟然逃跑了,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怀恨在心,被诸葛亮免了官,最后回到成都。但是,马谡最终逃到了哪里?诸葛亮最终抓到他没有?历史没有下文。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马谡没有叛变投敌,因为如果象马谡这样的高级将领叛变投敌,那会在当时的中国引起轰动,历史必然会有记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说,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又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在诸葛亮死后,马谡改名宁随,逃了回来,在姜维军中重新为蜀汉效力,因为马谡失街亭时不到39岁,正值英年,有这种可能。


以上三处关于马谡的结局都来自《三国志》,都出自陈寿之手,对于马谡的结局竟然如此自相矛盾,确实让人不可思议,给历史留下了千古之谜。那么,马谡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呢?我们似乎还是只能依据《三国志》,毕竟,《三国志》才是我们能够依据的历史根据。根据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在《马良马谡传》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注解: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充分说明马谡最终是被诸葛亮抓住了,而且投入到了牢中,诸葛亮并没有来牢中看望马谡,所以,才有书信,当然,诸葛亮也有可能看望了马谡,马谡写信只是临死前的感恩。当时马谡投入牢中后,“于时十万大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如果这注是真实的,而“亮自临祭”如何解释,在丁丁看来也有两种可能:一是诸葛亮亲自监斩了马谡;二是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举持了马谡的葬礼或祭奠,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马良没有被灭三族,而是诸葛亮将马谡的亲属都养了下来,而且视同自己的亲人,如同平常一样的生活,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是一般的深厚。


并且,在《三国志》中另有记载似乎又能证明马谡确实被诸葛亮杀了头,这个依据是《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这也说明诸葛亮确实杀了马谡,而且一同被杀的还有将领张休、李盛。


那么,马谡在失守街亭之后到底被诸葛亮杀了没有?一部史书,三种说法,四处不同,裴松之的注解也是另外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而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蜀汉不设置史官,也就是没有国家档案。所以,历史上的马谡最终结局如何,我们或许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去猜测。



原文:马谡真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