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血战钢锯岭》背后的真实故事

2016-12-09 17:39:21

此前不久,时光网采访好莱坞年轻小鲜肉安德鲁·加菲尔德,在问及“你个人最看重什么?”时,加菲回答:“真实性,真实对待自己的人能强大到对抗一切脆弱。”


梅尔·吉布森最新导演的战争大片《血战钢锯岭》用130分钟的长度再次复原了太平洋战场时期日本冲绳战场的极端残酷,军舰炮击钢锯岭在巨幕上形成的壮烈浓烟效果已足够震撼。但当77步兵师的士兵们攀登上高地、瞬间被穷凶极恶的日本士兵打成筛子、血肉横飞时,视觉刺激已经不能用震撼来形容。


唯有真实,无比残酷的真实。


而《血战钢锯岭》能获得好评一片,也得益于其采用现实细腻又不失温暖的影像笔触、讲述了一个真实动人的英雄篇章。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讲述基于良知而拒绝持枪上阵的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闯入枪林弹雨,只身勇救75名战友生命的故事。


在第三日攻克钢锯岭后,戴斯蒙德负伤暂时退出战场。紧接着影像剪接到戴斯蒙德回归家乡,并没有展现其后续的参战内容。而实际上,戴斯蒙德的战争经历远远不止电影中的一隅。


其实际入伍时间是1942年4月,服役年份为1942–1946,隶属美国陆军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第一营B中队,历经了关岛战役、雷伊泰岛战役与冲绳岛战役。


由于严格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周六将放下工作休息、并坚信以基督教为信仰作为武器投入到战斗中去,戴斯蒙德在服役期间一直拒绝接受携带武器,也拒绝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在军中被其他人视为异类和懦弱份子。


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国内民众的参战热情一时飞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参战初衷:“当其他人都为我们战斗时,我没有理由滞留后方。”


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与信念,他坚持不配枪、只愿成为一名医疗兵。上级对他没办法,只好勒令他以精神问题退伍。他重申自己的参战缘由,并坚持不退伍、但也不配枪。闹到最后,差点上了军事法庭。


在服役的几年中,戴斯蒙德从未有过任何杀死敌人的荣誉记录,但却在多次战役中救助多名伤亡士兵,使许多因负伤而濒临死亡的士兵得以幸存。


根据史料,钢锯岭完全得名于其形似锯齿的险要地形。4月底,当戴斯蒙德的部队到达这个战场,抬头一看:嗬,足足400英尺(121.92米)的直耸高坡,山脊的形状让士兵们深感诡异。


在攀爬上坡后,美军遭遇了日本的负隅顽抗。电影中说日军是“散发着恶臭的魔鬼”,这与现实如出一辙。美军从钢锯岭顶部缓慢推进时,预先架好的火炮、迫击炮、机关枪喷射出密密麻麻的枪林弹雨,迅速击打到士兵们的身体上。


短短几分钟,美军伤亡者迅速超过75人。剩余的部队纷纷撤离,但戴斯蒙德却不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在那一瞬间,他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了不起的决定。而这个伟大的决定,也成为正义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拒绝退出杀戮地带的戴斯蒙德,为无法及时撤离而遗留战场的伤员提供紧急援助。他将搜救到的伤员们一个个搬运到钢锯岭的悬崖边,再用绳子一个个吊放下去。尽管这已经足够让他得到荣誉勋章,但戴斯蒙德并没有止步,因为在下一场战斗打响前,还有更多人需要他。


奇迹出现,戴斯蒙德冒着手榴弹的轰炸穿越过来,快速治疗这四个人的伤口,并将他们全都拖离了战场。但他还没有完成。


5月21日,一次噩梦般的夜袭促使美军们回防。但戴斯蒙德继续停留在战场上拯救伤员。他在黑暗中匍匐爬行,小心地搜寻一个又一个伤员。当时渗透进战场的日军也在漫游搜寻,这一夜也使戴斯蒙德的腿因手榴弹爆炸受到重伤。


在戴斯蒙德即将被抬离战场时,日军的坦克突然开近发动攻击,战友们被迫丢下了他。就在此时,戴斯蒙德发现身边有一个比自己更需要治疗的战友,于是他爬下担架,不顾一切地先停在原地治疗这个战友的伤口。


戴斯蒙德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后确诊感染肺结核,不久之后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之后度过了5年时间的修养和治疗,并于2006年3月23日去世。


1945年10月12日,美国政府针对戴斯蒙德在冲绳战役中的英勇行为,特授予其荣誉勋章,杜鲁门总统亲自颁发。


戴斯蒙德的故事也随着二战结束,广为流传、广为人知。在杰出勇气和坚定决心的加持下,戴斯蒙德在极度危险的魔鬼战场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他的名字成了一种象征,彰显着勇气远超职责的卓越功勋。


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国家公墓。


太平洋战争战争始于1941年12月7日,历时三年零八个月,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由于冲绳岛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战略位置,美军发起了对冲绳岛的大规模登陆战,也被称作“破门之战”。整场冲绳岛战役,美军伤亡4.8万人,死亡和失踪1.2万,日军伤亡11.2万,死亡和失踪9.5万,是二战历史上第二血腥惨烈的战役。


时隔20年,梅尔·吉布森再次回归执导了《血战钢锯岭》这部战争大片。他曾因反犹言论被好莱坞封杀七八年,自2006年后再也没有执导电影,主演的影片也多为中小制作或独立制作。


为了节省成本,《血战钢锯岭》全片在澳大利亚拍摄完成(通常会获得当地政府补贴),也采用了一大堆澳大利亚演员:泰莉莎·帕尔墨、卢克·布雷西、瑞切尔·格里菲斯、理查德·劳斯伯格、费拉斯·迪拉尼、卢克·佩格勒.....剧组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澳洲人。


而诸如文斯·沃恩、萨姆·沃辛顿、雨果·维文等其他大明星,据我推测,能拿到的片酬也不高,因为全片制作成本才4500万美元,而且还包括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战争戏(对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制作成本4800万美元,战争戏少,主要用于技术)。


钢锯岭戏份均采用实景拍摄,尤其是“火烧日军”的戏份,也是采用特殊火直接“喷烧”真人。


在我看《血战钢锯岭》时,第一反应是:哇,在战场上使用“移形换影”大法,分分钟救下一堆队友,这也太神了吧?然而在我了解到戴斯蒙德的真实人生后,发现电影丝毫没有夸张,只是采用合理的艺术加工方式,完完全全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历史。


戴斯蒙德的攀爬能力与耐力、他的信仰、地道救援、手雷伤腿、狙击手伏击、日军夜袭、绳索传递、战争末期日军的疯狂反抗、为军队祈福、寻回丢失的《圣经》等等,这些都确有其事。但电影采用一些改编却不十分夸张的方式进行神还原或致敬,比如夜袭一幕,在电影中成为了戴斯蒙德的一场噩梦。


四十年代美国服饰与风情,阳光环绕着戴斯蒙德多萝西,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光鲜而美好。但当观众们的眼睛即将被美满充盈时,导演瞬间将我们代入战场,这种大幅反差让人意识到原来在那个年代的黑暗中,美好的事物宛若尘埃、稍不注意就消失殆尽。


但是戴斯蒙德·道斯在钢锯岭的壮举,却彰显了另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来自他坚持不配枪的信仰、来自他用生命捍卫的“我还能再救一个”的信念,无关年代、无关历史,如此真实、震撼、动人。


在这部2016年不容错过的电影中,除了真实的战争,更有关于战争VS信仰的争辩、爱情、家庭、成长等诸多情愫。但三千弱水取其一,吉布森讲述了战争、我科普了幕后,其他的,就交给你们了。


原文:《血战钢锯岭》背后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