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北宋人能吃上盐得感谢关羽?

2016-12-21 09:36:54

总之,人要健康地生存,就离不开盐,古今皆如此。然而,这和三国虎将关羽有什么关系呢?尤其是北宋人吃盐,和关羽有什么关系呢?殊不知,这当中,有一段民生经济方面的有趣传说。


北宋盐业:


为了盐,可以和西夏开战


盐很重要,历朝历代都如此,宋朝也不例外。当时的山西解州,是宋朝重要的产盐基地。这里有一个天然的盐池,产盐量丰富,盐质好,因此成为北宋的产盐中心之一,还是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看看《宋史》的记录,我们就知道,解州盐池对于北宋有多么重要。


据《宋史》当中的《食货志·盐》的记载,解州的盐池每年产盐一百五十多万石,《宋史》说每一石为五十斤,也就是七千五百多万斤,尽管宋朝的斤和现代的斤不是同一回事,但也由此可见其产量之巨。北宋政府在解州设置三百八十户专门从事盐业生产的工人,每个工人一天发给大米两升,每户人家一年发给四万钱,“人给米日二升,岁给户钱四万”。而盐业为北宋政府带来多大的财政收入呢?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在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北宋政府因为盐业,仅仅半年之内,其利息就达十六万七千缗。


当时与北宋相邻的西夏,生产青盐,据说当地很多人能活到一百岁以上,就是因为常年吃青盐。青盐很受欢迎,北宋与西夏交界的地方,例如陕甘一带,老百姓往往吃的是西夏国的青盐。公元993年,西夏李继迁和北宋闹翻了,起兵和宋王朝作对,宋朝很生气,为了让李继迁知道后果很严重,于是禁止西夏的青盐进入宋朝,同时禁止粮食进入西夏国,想借此困住李继迁,让他妥协。这么一闹,害惨了大宋边城的老百姓,因为那里的居民和北宋产盐地带太远,吃的主要是西夏产的青盐,青盐被禁,吃不上盐,苦不堪言。于是,哪里有盐就往哪里跑,北宋境内的一些居民就往西夏的境内跑,北宋政府要动用大量军力进行拦截和阻挡,人力物力成本很大,还造成边关的混乱,北宋朝廷只好解除禁令,还处理了提出此项建议的相关官员。


由此可见,盐是北宋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也是与邻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处理不当经常闹矛盾,出岔子。同时,即使是在相对安宁的时期,盐业也会因为天灾而让北宋上下焦头烂额,且看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1014年的一起事件。


美丽传说:


朝廷居然向关羽求救


北宋人口众多,盐需求量也大,这倒也不愁,因为有不少产盐的地方,例如解州的盐池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自然灾害说来就来,就在公元1014年,“盐池大坏”,盐池因为自然灾害,具体而言就是下暴雨的缘故,遭到重大破坏,这可真要命。如果解州的盐产地报废,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吃不上盐,财政负担重重的北宋王朝自然也更是雪上加霜。这可咋办?


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这位皇帝对神仙之说很虔诚,宋史记载,宋真宗经常祭祀神仙,大修庙宇。宋真宗不去问盐业专家,也不派人考察,就直接问一位国师,这位国师回答说:“皇上,弄坏盐池的凶手是蚩尤。”这蚩尤是上古时候的人物,宋朝人吃不上盐,居然赖上他了?如果蚩尤有知,估计一万个不服。宋真宗问怎么办?国师说:“不急,解州是三国名将关羽的故乡,我跟关将军关系好,能请动他下凡去除蚩尤,恢复盐池。”整个听起来像一个故事,当然,也不能对古人求全责备,当时这也算是一种解释,毕竟科学还没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为什么解州的盐池扯上了蚩尤呢?因为当地传说蚩尤当年被黄帝诛杀在此地,他的鲜血化成了盐池,这是个神奇的传说。估计蚩尤一直不服,于是兴风作浪,下大雨破坏盐池。既然嫌疑是蚩尤,那得找个厉害的角去对付他,找谁?关云长是最佳人选,人家是三国五虎将之首,斩颜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人敬仰,估计能镇住蚩尤,于是“虚摄云长之神治之”,“关壮缪以阴兵与蚩尤大战而破之”。当时已经去世将近八百年的关羽重新披挂上阵,为了宋朝人们的吃盐大业,和蚩尤展开大战。


战况诚如善良的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关羽取得大胜,盐池恢复了原来的面目,恢复了正常生产,宋朝人们又可以吃上盐了。得感谢关将军啊,还是先请关将军露个脸吧,果然,古人关羽露了一下脸,“云长见像于廷”,传说关羽在北宋朝堂上显示了一下自己的风采,让皇帝和文武百官看了一下自己的真容。北宋政府据此为其建了庙宇,每年祭祀。


以上是个美丽的传说,将大自然的破坏和恢复,演绎成一个神奇的故事。将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和恢复力量人格化,破坏者被人格化成蚩尤,恢复者被人格化成关云长,人与自然的斗争,成为神与神的斗争,名将关羽成为北宋盐业生产的代言人、保护者。不能因为这些神话而嘲笑古人,其实在科学不昌明的时代,将自然现象神化,人格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关羽是忠勇的化身,人们在维护自己的生存时想到他,也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宋朝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真的只是想到神话吗?


科学解释:


沈括对盐池作了考察


要说对盐池有靠谱的解释,当时的科学家沈括,算是给了一个。沈括有着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的精神,他也是当时的名臣之一。有一年,契丹和北宋因为地界有纠纷,契丹的使者来到北宋京城,根据自己国家绘制的地图,对宋朝提出领土要求,宋朝君臣正在纠结之际,沈括不慌不忙地说,宋与契丹在当年曾订过边界条约,对于现在的边界划分是有定论的,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去图书库里某处找到这份地图,我们双方都有签名盖章的。按照沈括的话,果然找到这张古老的地图,一切都如沈括所言,契丹方面哑口无言。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讲到了解州的盐池,此文简明而详尽地描述了盐池的状况,其方圆一百二十里,大雨不会溢出,大旱也不会干涸,“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对于蚩尤的传说,具有科学实证精神的沈括,只是简略提及:“俚俗谓之‘蚩尤血’。”


此文说清楚了盐池各处水系的关系。在这里,有一处泉水,名为甘泉,盐池的卤水必须得到甘泉的中和,才能变成盐,“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这两者的生态是相生的。然而,也有相克的。在盐池的北面,还有一条巫咸河,如果这条河的水进入盐池,就会破坏盐池,使其成不了盐。原来,真正的破坏者不是上古时候的蚩尤,而是这条巫咸河。如果暴雨过大,将巫咸河的水引入盐池,就会坏事。它和盐池是相克的。


怎么对付巫咸河的破坏呢?当然不能等关公,而是得赶紧行动起来,筑起堤坝,严禁巫咸河的水进来捣乱。当时的人们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像防贼寇一样防止巫咸河,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估计,宋真宗那次盐池事故的最终解决,一方面以神勇的关公为偶像,学习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战胜困难,另一方面确确实实进行抗灾行动,排除巫咸河的水,终于恢复了盐池的正常生产。


对于巫咸河的水为何能破坏盐池,沈括没有怪罪古人,而是有比较理性的解释:“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浊水淤积,破坏卤性,没什么其他神秘原因。科学家毕竟有着科学的精神,这说明,在宋朝,面对自然灾害,不只是神话解释而已,也有科学的理性精神。


原文:北宋人能吃上盐得感谢关羽?